首頁
學校簡介
學校概況
實驗校歌
管理團隊
校園榮譽墻
圖覽實驗
校園快訊
學校新聞
通知公告
交流/報導
測試子導航
德育之窗
德育管理
安全教育
班主任
團委
家長委員會
教學管理
最新公告
教學常規
高考專欄
招生專欄
管理制度
崗位職責
選課系統
教學研究
教研信息
樣本研究
論文交流
課題研究
學科組
語文
數學
英語
物理
化學
生物
政治
歷史
地理
心育
藝術
信息
體育
通用
新疆部
快訊公告
領導關懷
多彩活動
藝術展演
新疆風情
學生管理
政策法規
心靈驛站
師生風采
學生會
學生社團
志愿服務
學生活動
每周一星
心靈港灣
心理咨詢
學生心理
人際心理
青春心理
社團活動
心理資訊
信息公開
機構設置
制度與規劃
人事師資信息
財務預決算
辦事指南
工作動態
投訴建議
校務公開年度報告
信息公開申請
學校黨建
黨委辦公室
工會
團委
婦委會
家校互動
互動列表
首頁 >
新疆部 >
新疆風情
新疆風情
19
2010-11
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前就有的;與哈薩克族紀年法有關的節日。在哈薩克族自古相傳的十二生肖紀年法中,把農歷正月春分那天(陽歷三月二十二日前后)作為元旦。這一天晝夜相等,被看作為"交歲"的一天因而稱作"納吾魯孜"。"納吾魯孜"為哈薩克語,有辭舊迎新之意。納吾魯孜節日的起源與舊歷十二地支有著緊密的聯系。十二地支即十二年,每年以動物命名。相傳,在很久以前,許多動物聚集在一起,想知道即將到來的年份發好壞,并對新年開頭都感興趣。他們商議進行一次比賽,看誰先看到新的一年的到來。駱駝因個子高大,是最有希望先看到的了,其它動物還得翹首張望,這時老鼠偷偷地竄到駱駝的耳朵上,于是它比別的動物都先看到了新年的開頭。駱駝一生氣走了。從此以動物先看到的開頭命名,老鼠排第一,其余牛、虎、兔、蝸牛、蛇、馬、羊、猴、雞、狗、豬等,按順序排列。哈薩克族有句諺語:“駱駝只憑個兒大,十二屬相里卻沒有它。”"納吾魯孜節"標志著新的一年的到來。為了歡度節日,家家戶戶在節前都清掃屋內外,修整棚圈,準備過節食品。節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麥、面粉、奶酪、鹽、肉等做的粥狀的"納吾魯孜飯",還有儲存的冬肉,如馬肥腸、馬脖子,馬肋條灌腸,馬碎肉灌腸,馬盆骨包肉等。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時,賓主互相擁抱,祝賀新年,一起吃"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歌的曲調是固定的,歌詞可即興自編,內容多為祝愿鄉親們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吉祥話。哈薩克人在尊老敬老的美德。在過節的這一天,要把羊頭奉獻給老人,老人在接受羊頭時,要口念祝詞,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滿圈,奶食豐盛。節日期間人們歡聚一起,還要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如彈唱,對唱,摔跤等,做繞口令、猜謎語,圓夢等游戲。孩子們則玩踢毽、放風箏、捉迷藏等。
19
2010-11
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
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 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是為紀念絲綢之路開通2100年而舉辦的。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長達5000多km,僅在新疆境內就有2000km長,南、中、北三線橫貫新疆全境。吐魯番位于絲路中道要沖,是名聞遐邇的歷史重鎮,自西漢以來,長期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之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吐魯番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吐魯番。1990年3月,西北五省區第二次對外宣傳會議確定:自1990年,每年8月,在吐魯番市舉辦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現已成功舉辦過八屆.吐魯番葡萄節集旅游、經貿、文化為一體,以“團結、友好、合作、發展,為主題,根本宗旨是弘揚絲綢之路的開拓精神,廣交國內外工商經貿、文化旅游等各界朋友,擴大對外交流,進一步宣傳新疆、宣傳吐魯番,提高吐魯番的知名度,促進中國西部經濟的發展。每一屆都有創新和發展。在首屆葡萄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全方位開放,向西傾斜,外引內聯,東聯西出”的原則,并將節期和烏洽會接軌,每年在烏洽會前夕舉行。其宗旨始終突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經貿成交額年增多。吐魯番市地處絲路要沖,交通便利,地理環環境特殊,其氣候夏季酷熱,素有“火洲”之稱。吐魯番地區以盛產葡萄瓜果享譽中外,歷史文物古跡珍品繁多,對中外游客有較強的吸引力。每年的葡萄節都吸引了大量中外賓客前來旅游觀光和進行經貿洽談,已形成了一定社會影響力,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19
2010-11
維吾爾族 待客禮
維吾爾族待客禮 維吾爾族是一個十分熱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當客人來他們家里作客時,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客人來到后,主人在門口熱情迎接,熱情讓座和互相問候。款待客人的第一個程序是請客人喝茶。在喝茶時,要端出馕、方塊糖、冰糖、葡萄干、杏干、瓜果及自己制作的各種小點心和餅干。待客的茶是新燒的,有條件的還用大碗奶茶招待,他們還喜歡把馕掰碎放在碗里,讓客人吃好喝好。喝過茶后,還要做飯招待。用什么樣的飯來招待客人,是根據不同的客人來定。如果遠道而來的客人,常做"玉古勒"(銀絲搟面)來招待,這飯有面有湯,吃了利于解除疲勞;如果是自己的朋友來做客,常常根據朋友們的口味來做各種飯食招待。除此之外,常作包子抓飯、油炸包子、拉條子或炒菜來招待。一般招待客人很少用一種飯菜,而是三、四種以上,讓客人既吃到干的,也能吃得稀的,品嘗到各種風味,讓客人滿意。吃過飯后,進行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用燒茶或用水果。真是服務周到,顯示出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的性格。
19
2010-11
新疆風情——巴扎
新疆風情——巴扎 新疆因地處絲綢之路這條中西貿易通道的中段,各族人民特別是維吾爾人具有重商、崇商、經商的傳統。新疆各地的巴扎,就是他們長期從事商貿活動的場所。“巴扎”,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它遍布新疆城鄉。在南疆維吾爾人聚居地區,差不多每個鄉鎮、交通路口,都有巴扎。這里平時有若干店鋪,供售日雜百貨。一到巴扎天(每星期一次,多在星期五或星期日;相鄰的幾個巴扎,可將時間錯開),方圓幾十里的群眾紛紛前來“趕巴扎”。小商小販們也抓住時機,在巴扎上占位設攤,揚聲叫賣。一些農民也把自家生產的少量瓜果、蛋禽、羊只、手工制品之類拿到巴扎上兜售。賣小吃、冰水、酸奶的也穿插其間,一時人如潮涌,熱鬧非凡。假如這時有一兩輛汽車慢慢地通過巴扎大道,那車鳴、驢叫、人喊,交織而成的高八度,簡直就是一首”巴扎交響樂”。經濟建設的發展,給古老的巴扎注入了新活力。今日的巴扎已作為繁榮城鄉商業活動的重要手段,不斷地充實、更新。巴扎,既是當地農牧副業產品的集散地,是外地外省商品乃至進口商品的銷售市場,又是當地的文化中心、交通中心、新聞信息中心以及展示當地民俗風俗、特產風味的廣場。因此,近年來,到新疆旅游的中外客人多愛到巴扎逛游、購物,體會西域巴扎的風情。
23
2009-09
手牽手,心連心,共度肉孜節
2009年9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肉孜節,珠海市實驗中學新疆部的同學共同度過了這美好的一天。 節日的清晨,隨著美妙的民族音樂,同學們跳起了別具特色的新疆舞蹈,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過節的喜悅。中午,伴隨著動聽的下課鈴聲,同學們陸陸續續來到新疆餐廳就餐,看到飯菜比以往豐盛了很多,心中蕩漾著一絲絲溫暖 節日的清晨,隨著美妙的民族音樂同學們跳起了別具特色的新疆舞蹈,每個人的臉上掛著欣喜的笑容并把節日的祝福傳遞給每一個人。雖然同學們和往常一樣穿著校服去上課,但沒有一個人埋怨,因為身邊有許許多多關愛著他們的人。 伴著動聽的下課鈴聲同學們陸陸續續的到食吃飯,看著飯菜比以往豐盛了許多,心里不由蕩漾著一絲絲溫暖。最令人感動的是領導們親自來到食堂慰問同學,并祝福大家節日快樂,就像是在家里過的一樣。 同學們期盼已久的就是晚會了。這次的晚會老師和同學都給與了高度的關注和付出,雖然已經是高中生了,但同學們還是那出自己寶貴的時間進行排練,甚至在午休時還在努力的練習。功夫不付有心人,終于在晚會的那天,同學們都表演的非常精彩,得到大家的陣陣喝彩。 這次節目形式多樣,有歌曲串燒,街舞表演,口技,樂器彈奏,小品等等。充分體現了同學們的能歌善舞,同時老師們也不甘下風為大家獻上了自己的風采。豐富多彩的節目為大家帶來了歡樂,并使大家受益匪淺。在最后的自由舞環節中,同學們都踴躍參加為這次的節日晚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雖然同學們遠離家鄉但仍然能感覺到領導,老師,朋友帶來的關心和愛護。新疆部永遠是我們可親可敬的大家庭。
15
2008-04
西北第一村:白哈巴村
西北第一村醉倒塞外 天色湛藍,遠望著有“西部第一哨”之美譽的樓宇,體會天人的合一,不勝美哉。走了很久的山路,一股陳年酒香隨風飄來,踏入新疆白哈巴村我竟然有醉倒的感覺。 這兒的人都特能喝 據說,這兒的人有一特長:能喝。每年可喝掉半噸白酒!生活在白哈巴村的圖瓦人,淳樸、善良、豪爽、好客,至今仍保留著樸素的部落文化和生活方式:使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種;住房是用松木壘砌的尖斜頂木屋;吃奶、肉和面食,也愛飲奶茶、奶酒;穿蒙古長袍、長靴,喜扎腰帶、戴禮帽(女扎圍巾)。每年“敖包節”期間,他們集體組織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 歐式建筑晃若身處歐洲 白哈巴村是一個原始自然生態與古老傳統文化共融的村落,由于處于我國西北的邊界地帶,這里又被稱為“西北第一村”。這里一直保存著幾百年來固有的原始風貌。村民由圖瓦族人和哈薩克族人共同組成。該村的所有建筑均由木頭筑成,是典型的歐式村寨。房屋是清一色的尖頂木楞屋,墻體和頂棚用整根原木壘砌、拼接而成,頂部再用木板支撐成“人”字形的尖頂,可防雨防雪,以保證住房的安全。屋內家家戶戶都好像是工藝品陳列館,炕上鋪著花氈,墻上掛著刺繡的帳幔壁毯,地中央為精制的火爐。 在落日的傍晚和霧氣的清晨,炊煙裊裊飄蕩,牛羊滿坡。小小的村莊沉浸在寂靜的夜色中。夜幕下抬頭望天,卻驚訝地說不出話——如鉆石般的星星綴滿了整個夜空,璀璨的光澤使夜空不再黑暗,銀河如玉帶劃過半個天空,所有的星座都像盛會一樣出現了,走動在皎潔的月光下。這里的星星很美麗,銅黃色的星星懸掛在藍色透明的天空上,給人仿佛伸手可摘到的感覺。 □旅游貼士: 交通:廣州有直航飛機到烏魯木齊,也可從深圳或廣州坐火車往蘭州,然后改乘蘭新鐵路線往烏魯木齊;烏魯木齊每天都有班車到富蘊、哈巴河、阿勒泰市和布爾津市。 住宿:景區內有住宿,或可選擇經濟的蒙古包,每個床位只20元~50元不等。 美食:酸奶子,撒上辣子面、鹽、孜然,上下翻烤數分鐘即可食用。烤羊肉,而維族通稱各種烤肉為“卡瓦甫”,味道微辣中帶著鮮香牞不膩不膻牞肉嫩可口。
26
2008-03
民族節日——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 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也稱“爾德·阿祖哈”。“爾德”的意思是節日,“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宰牲、獻牲”之意。因此通常把這一節日的名稱漢譯為“宰牲節”,即宰牲獻祭的節日。我國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將其音譯為“庫爾班節”。 古爾邦節起源于一個伊斯蘭教故事:真主為了考驗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誠,在夜里降夢給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照辦了。在他要用刀子割斷親生兒子伊斯瑪儀的喉管時,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綿羊替代了伊斯瑪儀。因為有此淵源,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只羊,有的還宰牛、駱駝、馬,家里實在太窮的也得宰殺一只雞。 古爾邦節的時間定在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干干凈凈,忙著制作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繽紛的傘棚、布棚、布賬、夾板房內,鋪設著各式各樣的木桌、板車、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備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節日期間還舉行叼羊、賽馬、摔跤等比賽活動。
26
2008-03
民族節日——開齋節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費土爾”的意譯。新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稱它為“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思就是“齋戒”。寧夏部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稱它為“小爾德”,甘肅、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稱它是“過年”,開齋節在各地盡管稱謂不同,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規模盛大、禮儀隆重的節日,相當于漢族人民過春節,相當于藏族人民過藏年。在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族穆斯林都要提前趕回家中。 每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稱為齋月。封齋的天數有時為二十九天,有時為三十天。齋日期間,穆斯林們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齋飯。日出之后的整個白天,無論怎樣饑餓,不準吃一點東西、喝一口水,平時抽煙折人也要暫時戒煙,謂之封齋(或把齋)。此外,還要求穆斯林在齋月期間禁房事,克制一切私欲,斷絕一切邪念,以示篤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齋,婦女在經期中也可以不封齋,但要節制飲食,絕不能在公開場所吃喝。有病、趕路的人可以不封齋,但日后要補齋,不能補的以交納財物作為罰贖。到了晚上,當封齋將要結束時分,清真寺開齋的鐘聲當當響起,情況就與封齋時完全不同,人們可以飲食說笑,左鄰右舍可以團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饑餓時,隨便走到素不相識的人家,都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招待。 經過一個月的封齋,月終望見了新月,意味著齋期結束,回族群眾自然歡欣鼓舞,都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開齋節的到來。在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履行交納課稅的義務,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菲土爾”錢。回族群眾一般都自己愿意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就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穆斯林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干干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里也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彩燈。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后(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鐘聲為準),回族群眾個個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族穆斯林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小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開齋節的慶祝活動,盛大隆重。青年男女常常選擇節日期間舉行婚禮。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如遼寧鞍山的回族青年在節日里要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族人民在節日里喜歡表演武術;西北一些回族青年節日里喜歡摔跤、扳手腕、擰指頭等;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歡游公園等等。
26
2008-03
民族節日——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最具代表性。"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馬壯羊肥的陽歷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游藝、體育項目。"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載,那達慕起源于13世紀初。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大聚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后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并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以蘇木(相當于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風俗沿習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舉行那達慕大會。 過去,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那達慕大會之夜,草原上飄蕩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30
2007-11
新疆歷史
新疆歷史 “西城與新疆是一回事嗎?” 新疆,古稱西域。這是人們習慣上籠統的提法。其實,今天的新疆與古代的西域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兩千多年以來,西域的地理范圍經常變化。它是歷代王朝對玉門關以西大片地方的正式稱謂,范圍小的時候包括天山南北,范圍小的時候包括中亞、南亞乃至歐洲的大片地域。 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把明朝申央政府并不直接統治的某些"土司"所領有的地方,如云南、貴州、四川的一些地方和西域,都叫做“新疆”。由于地名必須專一,不能一名多用,為了有所區別,“新疆”前面還要冠以當地地名,如將西域叫做“西域新疆”。后來,“新疆”一詞便漸漸地專門用來稱呼面積最大的這個“西域新疆”了,這時,“西域”和“新疆”兩個地名同時并用。1821年,清朝道光皇帝將一本記載“西域新疆”的書欽定為《新疆識略》,于是“新疆”便取代了沿用已久的“西域”。 19世紀下半葉,清軍驅逐了盤踞新疆十多年的外國入侵者,“故土新歸”,清政府于1884年建立 新疆省。到了1918年,民國政府從當時形勢出發,將阿勒泰劃入新疆省。這就是現在的新疆。 "新疆現有多少民族?"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目前共有47個民族。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時,全疆主要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滿、烏孜別克、俄羅斯、達斡爾、塔塔爾這13個民族,共有433.34萬人。由于這13個民族在新疆居住的時間較長,故被稱為新疆的主要民族或世居民族。各民族在區域分布上具有"大雜居,小聚居,互相交錯雜處"的特點。南疆主要以維吾爾族為主,北疆主要以漢族和哈薩克族為主,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和達斡爾等民族分布比較集中,其他民族相對分散。俄羅斯、烏孜別克等民族主要居住在城鎮。 目前,新疆13個主要民族都保持著各自獨具特色的民族大化,有自己傳統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不論是主要民族,還是后來的其他民族,各族人民友好相處,團結互助,共同為建設新疆、保衛新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英雄史詩《瑪納斯》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著名的史詩,和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并稱三大史詩。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傳說中的英雄和首領,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瑪納斯》達部文詩敘述了他一家八代,領導柯爾克孜族人民反抗異族統治者的掠奪和奴役,為爭取自由和幸福而進行斗爭的故事。史共分八部,瑪納斯是全詩的總名,也是第一部的名稱,其余七部都是以他的七代子孫的名字命名。每一部都獨立成章,敘述一代英雄的故事。這部史長達21萬多行,共2000萬字。 英雄史《瑪納斯》時間跨越幾個世紀,地域遍及漠北草原到中亞地區,是經過世世代代柯爾克孜人的不斷充實和加工而逐漸形成的,其中包含古代柯爾克孜人的政治、哲學、歷丈、經濟、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內容,稱得上是一部柯爾克孜族的歷史科全書。
30
2007-11
民族節日
民族節日 諾魯孜節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古老的傳統節日,諾魯孜節又稱諾如孜、諾肉孜,波斯語,意為新年、春節,諾魯孜節在陰歷春分時節,相當于公歷3月22日。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麥西來莆》,預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人丁興旺,五谷豐登。許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諾魯孜節時才唱的民歌。
30
2007-11
新疆歷史
新疆歷史 “西城與新疆是一回事嗎?” 新疆,古稱西域。這是人們習慣上籠統的提法。其實,今天的新疆與古代的西域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兩千多年以來,西域的地理范圍經常變化。它是歷代王朝對玉門關以西大片地方的正式稱謂,范圍小的時候包括天山南北,范圍小的時候包括中亞、南亞乃至歐洲的大片地域。 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把明朝申央政府并不直接統治的某些"土司"所領有的地方,如云南、貴州、四川的一些地方和西域,都叫做“新疆”。由于地名必須專一,不能一名多用,為了有所區別,“新疆”前面還要冠以當地地名,如將西域叫做“西域新疆”。后來,“新疆”一詞便漸漸地專門用來稱呼面積最大的這個“西域新疆”了,這時,“西域”和“新疆”兩個地名同時并用。1821年,清朝道光皇帝將一本記載“西域新疆”的書欽定為《新疆識略》,于是“新疆”便取代了沿用已久的“西域”。 19世紀下半葉,清軍驅逐了盤踞新疆十多年的外國入侵者,“故土新歸”,清政府于1884年建立 新疆省。到了1918年,民國政府從當時形勢出發,將阿勒泰劃入新疆省。這就是現在的新疆。 "新疆現有多少民族?"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目前共有47個民族。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時,全疆主要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滿、烏孜別克、俄羅斯、達斡爾、塔塔爾這13個民族,共有433.34萬人。由于這13個民族在新疆居住的時間較長,故被稱為新疆的主要民族或世居民族。各民族在區域分布上具有"大雜居,小聚居,互相交錯雜處"的特點。南疆主要以維吾爾族為主,北疆主要以漢族和哈薩克族為主,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和達斡爾等民族分布比較集中,其他民族相對分散。俄羅斯、烏孜別克等民族主要居住在城鎮。 目前,新疆13個主要民族都保持著各自獨具特色的民族大化,有自己傳統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不論是主要民族,還是后來的其他民族,各族人民友好相處,團結互助,共同為建設新疆、保衛新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英雄史詩《瑪納斯》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著名的史詩,和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并稱三大史詩。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傳說中的英雄和首領,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瑪納斯》達部文詩敘述了他一家八代,領導柯爾克孜族人民反抗異族統治者的掠奪和奴役,為爭取自由和幸福而進行斗爭的故事。史共分八部,瑪納斯是全詩的總名,也是第一部的名稱,其余七部都是以他的七代子孫的名字命名。每一部都獨立成章,敘述一代英雄的故事。這部史長達21萬多行,共2000萬字。 英雄史《瑪納斯》時間跨越幾個世紀,地域遍及漠北草原到中亞地區,是經過世世代代柯爾克孜人的不斷充實和加工而逐漸形成的,其中包含古代柯爾克孜人的政治、哲學、歷丈、經濟、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內容,稱得上是一部柯爾克孜族的歷史科全書。
MORE
--- 暫無更多 ---
新疆部
快訊公告
政策法規
領導關懷
學生管理
多彩活動
藝術展演
新疆風情
心靈驛站
珠海市實驗中學2020年自主招生 專業能力考查成績公示
了解更多
登 錄
登 錄
忘記密碼?
點擊注冊>>
注 冊
獲取驗證碼
保 存
立即登錄
忘記密碼?
找回密碼
獲取驗證碼
保 存
立即登錄
點擊注冊>>
丝瓜视频app色-丝瓜视频app在线-丝瓜视频在线播放